“性格歧视”是我编的词,不过确有其事。
和其他类型的歧视一样,“性格歧视”也体现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中,除去其他必需条件,用人单位可能会要求应聘者开朗热情,幽默活泼。那么内向沉默的人,就不如那些外向的人吗?
单位一男记者需要人陪同出差,因为人手告急,领导安排我和他一起,他听到之后,立马表现出一副抗拒的样子,可也只能无奈接受。出差时一同搭车,他就开始“安排”我以后的人生轨迹,认为我适合当个老师或者公务员,而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是觉得我为人单纯。换做另一种说法,他觉得我不机灵、遇事反应不灵敏。的确,这是我的缺陷,可是他这些判断是从何而来呢?
在这次出差之前,我和他虽然同处在一个办公室内,但是我们并无交集,除了打个照面没有聊天接触过。也许,就是我在办公室内少出声,比较安静的表现,导致他认为我不机灵、做事不明事理。
我很疑惑,一个内向安静的人,就一定是呆头呆脑,少了机灵劲的吗?这种固有的认识偏差就是一种“性格歧视”——外向活泼的人更会为人处世、更好相处,内向沉默的人反应慢、笨重。我不知道这种“性格歧视”从何而来,但是安静的人可能头脑灵活、思绪活跃,当需要他出面时会从容不迫、淡定地处理棘手难题,而外向活泼的人可能更喜欢一个人的独处,上台时也会紧张地脚抖胃疼。
一个人的性格并不等同于他的处事方式与工作能力。即使不爱社交,但为了生活,可能还是得鼓起勇气挤出微笑,与人交际。就算喜欢嬉笑打闹,也得沉住气、静下心来做细致活。一句话,你的性格也许会影响到你的工作状态但工作会让你“换换”性格。
用人单位偏爱幽默热情的员工,其实也可以理解。工作压力那么大,谁不想有个同事嘻嘻哈哈活跃气氛呢?而在交往过程中,大家更倾向于做个被动的人,都不想主动了吧?毕竟一个安静的同事,还得自己主动打招呼聊天来熟络,感觉很耗费体力呢。
“性格歧视”大概一直会存在,毕竟备受“性别歧视”、“种族歧视”困扰的人们奋斗了那么久依旧前路漫漫,更不用说这个鲜有人想到的歧视。“性别歧视”的主体人员又大都是内向不爱社交的人们,要他们聚集起来抗议“性格歧视”,本来就不大可能吧。
所以,提高业务能力,多增长见识,你的安静不要只是因为没内涵、懵懂无知,而是因为看透一切后的稳重与沉着。
别做浅浅一汪泉水
深不见底的湖泊风景更佳
文字:阿算啊
排版:阿算啊